能、抗通缩。 当前PPI低迷,主要是受能源化工、地产链行业拖累,“反内卷”对PPI影响有限。2022年10月以来,本轮PPI同比涨幅已连续34个月低于零,带动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为负。在本轮PPI下行期中,尽管光伏、电子等“内卷”行业对PPI的拖累大于以往,但对PPI下行贡献最大的仍然是钢铁、建材、能源化工等行业。根据各行业PPI本轮降幅和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推算,能源化工、地产链对本轮PPI跌幅的贡献超过一半。因此,虽然个别行业的“反内卷”有助于提升相关产品价格,但难以影响全局。 PPI低迷本质上是需求不足的结果。有观点认为,PPI低迷会降低企业利润、打击企业家信心,这在新能源汽车等“内卷”突出的行业表现较为明显,因为低价倾销导致行业在销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利润出现下滑。但对大多数行业而言,更常见的情况是销量增速和利润增速领先于价格涨幅。这是因为存在价格黏性,需求不足时销量下降,即使销售价格不变,单位固定成本上升也会导致利润下降。个别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选择降价,争取通过低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摊薄单位固定成本,但随着竞争对手跟进降价,最终结果是全行业降价、行业PPI下行。由此可以看出,利润增速领先于PPI涨幅,两者都是需求变化的结果。对大多数行业而言,如果脱离对需求端的支持,一味通过减少供给来提高价格,最终可能会进一步挤压下游需求和加重行业盈利压力。 要实现PPI涨幅的合理回升,除了推进“反内卷”,未来仍需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供给方面,今年2月国常会提出“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随后,钢铁、玻璃、光伏等行业提出控产、减产,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也在规范。但对工业生产和投资的抑制会拖累GDP。今年要实现全年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供给压缩的空间有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降低政策对经济的冲击,供给政策可能有增有减,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增加高端产能供给,优化供给结构。 需求方面,政策着力点较多,但空间多有掣肘。外需面临贸易摩擦,政策提振外需的空间有限。消费是目前政策的发力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养老金、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政策已出台,但PPI内部面临上下游价格传导不畅,从消费到CPI再到PPI的传导效率更低。在强刺激政策推出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预计促消费政策对PPI的拉动作用较小。投资对工业品价格拉动较为直接,其中基建投资近期落地了部分关注度较高的项目,但基建投资增速过高将加大政府债务压力;房地产投资偏弱和当前房地产销售偏弱相关,稳楼市政策陆续出台,但在去库存压力下,短期房地产投资修复空间有限;制造业投资受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和外需不确定性制约,缺乏终端需求支持下,投资高增长有可能加大未来产能压力,部分行业既面临控产能压力,也缺少投资空间。 总体来看,本轮PPI下行存在需求拖累、能源化工和地产链行业主导等特征。个别行业的“内卷”助推了PPI下行,但“反内卷”不同于上一轮去产能政策,其目的并非推升物价,对提升物价的作用有限。推动PPI回升仍需在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鉴于单项需求的增长空间较为有限,政策应“多管齐下”,以发挥更大效力。(作者单位:浙商银行) 来源:期货日报网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