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和市场高度关注物价偏低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善供求关系,使价格总水平处在合理区间”。2024年三季度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持续表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反映政策有提振物价的意图。在此背景下,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市场对通过“反内卷”提振物价的预期升温,近期部分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反内卷”内涵不局限于去产能、抗通胀。按照市场普遍引用的定义,“内卷”是指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内,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参与者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机会,不惜过度投入,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的现象。《求是》杂志发表的《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一文提到了几个典型案例,如新能源车企账期过长、电商平台“仅退款”挤压商铺、光伏和锂电池等新兴行业供过于求等,并提出整治措施,包括供需协同发力、规范政府行为、强化行业自律等。由此可见,虽然“反内卷”和去产能、低价、PPI等概念有关联,但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市场秩序、治理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行业减少“内耗”、回归高质量发展轨道,其内涵不限于2015—2016年低通胀环境下的去产能、抗通缩。
当前PPI低迷,主要是受能源化工、地产链行业拖累,“反内卷”对PPI影响有限。2022年10月以来,本轮PPI同比涨幅已连续34个月低于零,带动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为负。在本轮PPI下行期中,尽管光伏、电子等“内卷”行业对PPI的拖累大于以往,但对PPI下行贡献最大的仍然是钢铁、建材、能源化工等行业。根据各行业PPI本轮降幅和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推算,能源化工、地产链对本轮PPI跌幅的贡献超过一半。因此,虽然个别行业的“反内卷”有助于提升相关产品价格,但难以影响全局。
PPI低迷本质上是需求不足的结果。有观点认为,PPI低迷会降低企业利润、打击企业家信心,这在新能源汽车等“内卷”突出的行业表现较为明显,因为低价倾销导致行业在销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利润出现下滑。但对大多数行业而言,更常见的情况是销量增速和利润增速领先于价格涨幅。这是因为存在价格黏性,需求不足时销量下降,即使销售价格不变,单位固定成本上升也会导致利润下降。个别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选择降价,争取通过低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摊薄单位固定成本,但随着竞争对手跟进降价,最终结果是全行业降价、行业PPI下行。由此可以看出,利润增速领先于PPI涨幅,两者都是需求变化的结果。对大多数行业而言,如果脱离对需求端的支持,一味通过减少供给来提高价格,最终可能会进一步挤压下游需求和加重行业盈利压力。
要实现PPI涨幅的合理回升,除了推进“反内卷”,未来仍需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供给方面,今年2月国常会提出“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随后,钢铁、玻璃、光伏等行业提出控产、减产,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也在规范。但对工业生产和投资的抑制会拖累GDP。今年要实现全年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供给压缩的空间有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降低政策对经济的冲击,供给政策可能有增有减,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增加高端产能供给,优化供给结构。
需求方面,政策着力点较多,但空间多有掣肘。外需面临贸易摩擦,政策提振外需的空间有限。消费是目前政策的发力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养老金、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政策已出台,但PPI内部面临上下游价格传导不畅,从消费到CPI再到PPI的传导效率更低。在强刺激政策推出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预计促消费政策对PPI的拉动作用较小。投资对工业品价格拉动较为直接,其中基建投资近期落地了部分关注度较高的项目,但基建投资增速过高将加大政府债务压力;房地产投资偏弱和当前房地产销售偏弱相关,稳楼市政策陆续出台,但在去库存压力下,短期房地产投资修复空间有限;制造业投资受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和外需不确定性制约,缺乏终端需求支持下,投资高增长有可能加大未来产能压力,部分行业既面临控产能压力,也缺少投资空间。
总体来看,本轮PPI下行存在需求拖累、能源化工和地产链行业主导等特征。个别行业的“内卷”助推了PPI下行,但“反内卷”不同于上一轮去产能政策,其目的并非推升物价,对提升物价的作用有限。推动PPI回升仍需在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鉴于单项需求的增长空间较为有限,政策应“多管齐下”,以发挥更大效力。(作者单位:浙商银行)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