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期货-期货综合资讯平台
返回旧版
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数据
视频
期货开户
旗舰店
VIP会员
直播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文章
锂价大跌致钠电池优势大减 多项目开年“遇冷” 钠电池还有“春天”吗?【SMM专题】
go
lg
...
煌”过。在SMM主办的2023年中国新
能源
产业年会上,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雷宝荣还曾预测,2030年钠电池出货量或将超过1Twh ,迎来钠电Twh时代。且其预计,钠离子电池将成为未来10年内一二级市场投资的热点。不过随着进入2023年以来锂价的接连下探,曾经的“明日之星”钠离子电池热度已经明显不敌以往。 锂价下跌后 钠离子电池优势几何? 据SMM测算,钠离子电池实现大规模量产后成本约0.3-0.5元/Wh,SMM在测算钠离子电池后续成本节约比例时,设定钠离子电芯以0.4元/Wh为基础,且假设该数值将在不同情境中保持恒定。在测算过程中发现,随着锂价回落,钠离子电芯的成本优势将被逐步削弱,在锂价回落至15万元时成本优势将明显削弱,并在回落至5-10万元/吨时所剩无几。 假设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10万元/吨,三元正极与磷酸铁锂正极分别按照15万元/吨与5.2万元/吨,综合测算后,三元与铁锂电芯总成本将同步下跌至0.59元/Wh与0.46元/Wh。 在此情况下,钠离子电芯与磷酸铁锂电芯相比成本优势仅存13%,成本优势所剩无几。因此SMM曾预计,因钠离子电池仍在产业化初期,单Wh成本较产业化生产后成本仍有一定上浮。如若锂价持续下行,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将面临不小的威胁。不过考虑到钠电的经济性,目前行业依旧有着未来钠电成本或将急剧下降的共识,SMM预计,随着钠电专用产线建设的完成和投放,需求量提升后,钠电池的生产成本快速下降。 但在当前钠电技术尚未完全走向成熟的背景下,进入2023年以来,因碳酸锂的一再下跌,已经有不少钠电项目遭到当头棒喝。首先来看碳酸锂价格方面,自2022年高点的56.75万元/吨至今,碳酸锂价格已经跌去近46万元。2024年碳酸锂最低一度跌至96150元/吨。不过进入3月,碳酸锂迎来一波反弹,主要是供应受前期利润因素、春节季节性检修和环保拖累部分复产节奏和需求端在春节后回暖节奏超预期叠加库存低位的主动补库预期导致市场供需阶段性错位带动。 而进入4月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也在陆续回暖,虽然近期偶有波动,但依旧稳稳处于10万元/吨以上的水平,截至4月23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报价在109500~113000元/吨,均价报111250元/吨。但是其目前11万元/吨左右的价格相较2022年11月的高点56.75万元/吨相去甚远。 因此,在碳酸锂价格相比前两年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不少钠电项目被迫搁浅。曾经在2022年碳酸锂价格走势“狂飙”的背景下,与久森新
能源
合作签署共同投资成立湖南灏森钠电新
能源
科技有限公司,并在2023年4月下旬,拿下灏森钠电100%股权的顺灏股份,便在2023年8月份,又发布公告称,因行业环境变化及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公司钠电池研发项目投资预算高于规划金额,且开发进展滞后于国内领先企业,如若钠电池研发项目继续投入,公司在资金投入及后续的市场竞争中将面临较大压力,公司计划终止新
能源
钠离子电池项目,在完成灏森钠电的清算处理事项后,将启动注销事宜。不过因为公司对新
能源
钠离子电池业务尚处于投入前期,自成立后未开展实质业务,支出较少,因此终止该项目也并不会对顺灏股份业绩产生实际影响。 虽然锂电当前的环境令钠离子电池优势骤降,但是考虑到其在资源、成本、低温性能、过放性能、安全性能、倍率性能的优势,不少“科班出身”的电池企业依旧在钠电行业辛勤耕耘,电解液巨头多氟多便曾在3月底接受投资者活动调研时提到,现阶段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减弱,公司推迟了商业化生产的进度,但研发和降本仍在全力推进。 比亚迪也在4月初公开表示,预计将在6月于深圳实现大圆柱钠离子电池电动两轮车充换电综合应用场景试点,实现车、柜、电智能一体化。今年1月,中国新
能源
汽车品牌江淮钇为交付全球首款钠电池车。2023年,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首发落地。该电芯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不仅成本更低,产业链也将实现自主可控。 电动两轮车爆炸起火事故频发 钠电池有望形成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电动两轮车的迅速普及,锂离子电池起火爆炸的事件也层出不穷。2024年2月23日,南京一小区因电动自行车突发火灾而造成15人遇难的事件更是将电动车不能入户充电推上热搜。据此前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22年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火灾1.8万起,其中接报居住场所内因蓄电池(电动自行车充电电池居多)故障引发的火灾3242起,其“威力”可见一斑。 在此情况下,安全性更高的钠离子电池重回人们视线,中信证券也在3月18日发布研报指出,锂电池较难在两轮车实现成本和性能的平衡,其安全事件多次引起行业和社会关注。目前两轮车行业正在寻求锂电电池的替代方案,钠电池能够做到性能和成本的平衡,预计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2024年1月,雅迪成为第一个推动钠电池产品面向市场的公司。 中信证券认为,这一过程会进一步增强电动两轮车的产品竞争力,助力两轮车在海外拓展,也将推动两轮车在中国进一步替代燃油摩托车。在这一过程中,两轮车龙头的地位正在上升,业务不断向产业链后向拓展。重点推荐积极探索钠电池,并能够享受行业扩容,龙头地位提升的两轮车龙头。 据电池中国方面消息,在电动两轮车领域,除了比亚迪,华宇新
能源
也已经开始配套雅迪,实现电动两轮车钠电充换电应用落地;爱玛、新日等与众钠
能源
合作,推出钠离子电动两轮车。此外,福建猛狮、青钠科技等也已经在电动两轮、三轮车与客户实现配套。业内预测称,钠离子电池在电动两轮车领域,对铅酸电池的替代前景可期,未来也将成为钠电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钠电在储能领域同样有一搏之力! 在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的未来同样不容小觑,锂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平衡以及相对而言较高的成本,依旧令储量远超锂元素、分布广泛且成本低廉的钠离子电池能在锂离子电池的步步紧逼之下以毋庸置疑的实力占据一席之地。在2023年年底国家
能源
局公示的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入围的56个项目之中,便有两个钠离子电池项目入围。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能的需求量将达到1.5太瓦时(Twh)左右,钠离子电池有望获得较大的市场空间。其表示,从电网级的储能到工商业的储能,再到家庭储能和便携式储能,整个储能产品未来会大量应用钠电。 不过同时,一如固态电池距离一般,有专家认为,钠离子电池距离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也表示,当前钠电池产业化面临着能量密度较低、技术有待成熟、供应链急需完善、理论低成本水平尚未达到等挑战,整个行业需要围绕难点协同创新,推动钠电池产业向生态化和更高水平发展。 近期,全国首套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成功研制,为钠离子行业再度带来希望的曙光。据悉,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联合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的项目团队,于近日成功攻克钠离子电池规模储能技术难题,完成长寿命、宽温区、高安全的钠离子储能电池开发,成功研制全国首套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SMM认为,2024年的钠电行业是技术多路线寻求突破,主材各个击破又统一协调的一年。在新
能源行业
,稳定提质、快速降本是当年乃至未来几年的奋斗目标。SMM认为,钠电行业从不缺乏激情,缺乏的是扎实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钠电的发展需要全行业协同创新,构建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开拓蓝海市场。钠电需要在锂电成本降到极限的情况下,为新
能源
产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继续降低能量的储存成本,提升对可持续新
能源
的利用效率。钠电全行业在高度协同创新的同时,期望行业中不断地涌出领军企业。头部企业有力量快速成长壮大,包容、开放、一起拓宽钠电商业化之路。钠电行业的黑马也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中需要适时杀出,取长补短,共同建造出钠电的生态。 机构评论 华泰证券表示,在新
能源
汽车的应用场景中,钠电池以较好的低温性能、安全性能及经济性,为消费者带来了差异化的选择。2024年或为钠电池规模化运用元年,继续看好钠电池的发展潜力,建议持续跟踪头部钠电池企业应用进展、电池材料企业量产与降本进度,同步关注三种技术路线产业化情况。 国联证券则预计,2025年国内钠电池需求有望达到32.9GWh,对应市场空间约203.7亿元。业内机构分析表示,在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更需要可靠、高效的储能技术作为支撑。因此,钠离子电池储能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4-23
应对铜矿供应偏紧 江铜加足马力产铜 2023年快马加鞭释放产能
go
lg
...
领域的主导地位;华东电工10万吨/年新
能源
电磁线项目(一期)仅用158天实现提前投产;江铜龙昌一期北线3.5万吨改造项目、江铜台意电工漆包扁线4000吨扩产项目顺利投产,开发扩充产品400余种。 在建项目加速推进:一批“强引擎、硬支撑”的新项目正马不停蹄推进,江铜环境环保设备制造及5万吨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恒邦股份复杂金精矿多元素综合回收、江西电缆220kV超高压生产线等多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武山铜矿三期扩建工程提前15天实现主副井贯通,地表、地下主体工程均超进度完成建设计划,为项目提前投产奠定基础。 2024年铜生产计划 公司计划2024年度生产铜精矿含铜20万吨、阴极铜232万吨、铜加工材197万吨。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4-23
郑州商品交易所4月23日动力煤仓单日报表
go
lg
...
数量 当日增减 升贴水 1201 中煤
能源
0 0 0 1202 神华销售 0 0 0 1203 晋能煤业 0 0 0 1204 陕西煤业 0 0 0 1205 内蒙古伊泰 0 0 0 总计 0 0
lg
...
Elaine
2024-04-23
郑州商品交易所4月23日甲醇仓单日报表
go
lg
...
0 0 0 -260 0820 新能
能源
(厂库) 0 0 0 -600 0821 南通阳鸿 0 0 0 0 0823 常州建滔 0 0 0 0 0824 江苏德桥 330 0 0 0 小计 330 0 0 0 0825 长江国际 0 0 0 0 0828 长江石化 0 0 0 0 0829 扬州石化 0 0 0 0 0830 连云港荣泰 0 0 0 -180 0831 京唐港 0 0 0 -200 0832 上期资本(厂库) 1379 0 0 0 小计 1379 0 0 0 0833 杭实化工(厂库) 3000 0 0 0 小计 3000 0 0 0 0834 海油富岛(厂库) 0 0 0 0 0835 南京诚志(厂库) 0 0 0 0 0836 金桥化工(厂库) 0 0 0 0 0837 扬州恒基达鑫 0 0 0 0 0838 东莞九丰 0 0 0 0 0839 中基石化(厂库) 0 0 0 0 0840 盛虹科技(厂库) 0 0 0 0 0841 国贸石化(厂库) 1913 0 0 0 小计 1913 0 0 0 0842 南华资本(厂库) 0 0 0 0 0843 新湖瑞丰(厂库) 0 0 0 0 0844 浙期实业(厂库) 100 0 0 0 小计 100 0 0 0 0845 江苏丽天 0 0 0 0 0846 中化化销(厂库) 0 0 0 0 0922 永安资本(厂库) 0 0 0 0 总计
lg
...
Elaine
2024-04-23
上海国际
能源
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铜(BC)仓单日报
go
lg
...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铜(BC)仓单日报
lg
...
Elaine
2024-04-23
上海国际
能源
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低硫燃料油厂库仓单日报
go
lg
...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低硫燃料油厂库仓单日报
lg
...
Elaine
2024-04-23
上海国际
能源
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低硫燃料油仓库仓单日报
go
lg
...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低硫燃料油仓库仓单日报
lg
...
Elaine
2024-04-23
上海国际
能源
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20号胶仓单日报
go
lg
...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20号胶仓单日报
lg
...
Elaine
2024-04-23
上海国际
能源
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原油仓单日报
go
lg
...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4月23日指定交割仓库原油仓单日报
lg
...
Elaine
2024-04-23
康义: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SMM铜峰会】
go
lg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积极培育新
能源
、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4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加快前言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4年3月5日,总书记考察江苏代表团审议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1)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两个大局”背景下的重大战略选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正面临着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基于对世界和历史的深邃洞察及对我国实际国情的准确把握,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理论。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科技创新已成为战略博弈主战场。目前,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突出科技创新核心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不断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造国际竞争主动权,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突显了科技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已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新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低碳化、智能化全面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开辟强大的动力源,为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2023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 (一)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首次突破7000万吨 注:2013-2023年,十种有色、铜、铝产量分别增长1.6倍、1.9倍、2.5倍。铜铝产量占十种有色产量比重分别提高到17.4%和55.6%。 (二)全行业利润大幅增长 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现利润总额3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4.8% 。 (三)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总额增加 202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3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铝材及其制品出口总量达809万吨,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第三高位。铜材净出口32万吨,创历史新高,铜板带、铜箔等中高端产品首次实现了净出口。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创近十年历史新高 2023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3%,增速比全国工业增幅高8.3个百分点。特别是对光伏、风电、锂电等新
能源
领域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材料投资大幅度增加。 (五)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3年,铝土矿进口超过1.4亿吨,其中,70%是以中铝、魏桥、国电投等为代表的中资企业自有权益量。紫金矿业实现矿产铜101万吨,进入全球前5,跨入全球矿业公司第一方阵。一批中资企业在津巴布韦等锂资源项目稳步推进。有色金属关键矿产资源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六)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电解铝产能有序向云南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转移。截至目前,绿电铝占比达25%左右。绿电铝生产电解铝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相当于电解铝行业节约标准煤18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93万吨。 2023年,有多家铜冶炼企业完成PS转炉环保改造工作。去年,赤泥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利用率达9.8%,居世界领先水平。 (七)企业智能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2023年,中铝集团、江铜、金川、紫金矿业等企业联合华为公司编制发布《金属矿山数字化转型白皮书》,白银有色、云铝文山等14家企业入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一批数字化建设项目落地实施,企业智能化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三、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3年铜工业运行情况 1.世界铜产品生产保持增长。 2023年世界矿产铜产量前10位国家 2023年世界精炼铜产量前10位国家 中国精炼铜产量在全球地位 中国精炼铜产量在全球的占比已经由1978年的3.3%、2000年的9.2%、2019年的42%、2020的40.9%、2021年的42.2%、2022年的42%,并在2023年升至45.7% 2.中国铜工业运行情况 (1)产量与经济效益 2023年,铜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效益由降转增。铜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占有色行业的32.9%,实现利润749亿元,占全行业的20.1%。 他还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对2023年中国各地区铜精矿产量分布情况进行了介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2023年中国各地区精炼铜产量和2023年中国各地区铜加工材产量情况进行了介绍。 (3)进出口贸易 2023年铜产品进出口贸易1311.8亿美元,占全行业的比重为39.5%。其中进口额1221.3亿美元,出口额90.5亿美元,贸易逆差1130.8亿美元。 (4)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铜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铜矿采选投资增长7.5%,铜冶炼投资下降3.6%,铜压延加工投资下降10.9%。 (二)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 1.构建现代化铜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现代化铜产业体系,包括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全面融通,形成协同、高效、融合的铜产业新生态。 要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铜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化转型,充分体现铜产业的先进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和发展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
能源
、高端装备、绿色环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端铜材料的新产业。 要充分发挥铜链主企业作用,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增强发展新动能,着力构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铜产业体系。 2、矿产资源保障自主可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带一路”建设指引下,有色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整体收购、股权并购、项目投标等多种方式,获得境外有效矿产资源。 据初步统计,中国企业在境外获得的权益铜资源量超过1.5亿吨,初步形成了赞比亚、刚果(金)、秘鲁三大铜钴资源基地。 今后要进一步增储上产,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大国内找矿力度,增加储量。积极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形成一批重点矿产资源接续区。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时机,在境外获得更多的矿产资源,形成完整的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自主可控。 3.科技创新自助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上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突破。 铜冶炼的闪速和“双闪”熔炼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占总产能比重约38%。自主研发最经济的炼铜工艺底吹或倒吹熔炼、多枪顶吹吹炼、回转炉精炼、平行流电解、熔炼渣选矿综合回收处理。这种强化熔池炉熔炼工艺占比约62%。 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导,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进口替代。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建设,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 4.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023年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总量约6.72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7%。其中,电解铝碳排放量为4.27亿吨,约占全行业的63.5%,是有色行业实现2030碳达峰的关键。铜工业共排放0.28亿吨,占全行业比重为4.16% 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通过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要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铜冶炼渣中稀有贵金属等有价元素综合回收效率。 要大力发展再生铜产业。去年再生铜产量达395万吨,已接近“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400万吨目标。再生铜的利用对铜产业节能降碳将发挥重要作用。 5.加快产业智能化建设 数字经济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力格局的关键力量。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之一。 近年来,铜企业数字化转型已取得可喜成效。露天矿山以5G、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核心,基本实现了全流程卡车无人化驾驶作业、运输作业智能化调度系统,为智能化矿山奠定了基础。闪速铜冶炼企业和加工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上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现智能化铜工厂(矿山)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明确目标、路径和分步实施细则。要按照“云、边、端”技术架构,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目标,采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互联网公司密切合作,逐步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固定设备无人化、全面管理信息化、经营决策智能化。到2025年,多家铜企业智能化示范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铜行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6.优化铜产业全球布局 继续加大企业在境外开发铜矿产资源,尤其是新
能源
矿产和国内紧缺资源,通过对外投资和并购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资源储量巨大、品种优良、设施配套的若干大型矿产资源基地。 要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政治风险小、营商环境好、具有自主矿产资源地区适当布局铜冶炼企业,在市场较为发达地区,投资建设铜加工及下游企业,在境外逐渐形成铜产业链、供应链、生产性服务链等较为完善的铜产业体系,带动中国技术、装备、标准和服务走向全球,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铜业和综合类跨国公司,增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具活力、最积极因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关键是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重点是着力培养造就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培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英才。要真心爱才、精心用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鼓励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铜工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高端人才。 》2024SMM第十九届铜业大会暨铜产业博览会专题报道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4-23
上一页
1
•••
557
558
559
560
561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