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不及预期。这不仅体现在苹果上,猪肉、红枣、服装皆如此。并且生猪、红枣、棉花都已经先跌为敬。官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上,大家也可以看到去年是可支配收入增速最差的一年。另外我想说两个例子来佐证这个居民收入受损的情况:1、某大超市苏州仓库工作人员,临近过年想提前请假回家,但仓管说你看工作太忙了,实在忙不过来,能不能晚点回,工作人员说:不行,我就要现在回,你要是不准假,我就辞职。年后你还不是求着我来上班。但是年后回来后找不到工作了。2、甘肃一群年轻人年后相约坐火车去找工作,从义乌找到杭州再到上海,没找到工作,又回到了甘肃。 5、替代品对苹果的销售时间和销售空间的挤压愈演愈烈。 柑橘类销售时间越来越长,不仅发明了分批采摘,也学会了像苹果那样入冷库储存。反季节性水果也越来越多,根本没有当季不当季之说,2023年3月4日我们在甘肃平凉紫荆山对面的水果店看到的麒麟西瓜7.8一斤。西部地区,无论是甘肃平凉还是山西运城路边老人摆摊卖水果,卖的最多是草莓10块钱一盆、芒果10块钱3斤、还有菠萝和柑橘。柑橘类销售时间越来越晚,桃子、西瓜、甜瓜等夏季水果销售的越来越早。 柑橘就像10多年前的苹果,百花齐放,品类不断更新,从沙糖桔、到耙耙柑、到不知火、到沃柑,不断推陈出新。而苹果却不争气,口感越来越差,品类单一,消费者复购率越来越低。口感差有一部分原因我们还得怨水溶肥,被水溶肥喂大的红富士、水多、果个大、但缺少了我们小时候红富士的那种酸甜新颖的口感。我们的味蕾也被各种新鲜的水果所勾引,主动抛弃了苹果,这种现象在去年5月份可能是元年,苹果被消费者抛弃的元年。因为苹果很少在5月份就开始下跌的,去年5月以后苹果需求就断崖式下跌。 总结:需求不及预期带来的负反馈,已经在多种商品上验证,比如生猪,餐饮春节超预期,节后餐馆补库存,然后上游养殖端压栏二育,补库周期结束后,发现真实终端需求不及预期,现在开始惨烈的上下游主动去库阶段。 农产品组: 朱良 Z0015274 混沌天成研究院是一家有理想的大宗商品及全球宏观研究院。 在这个研究平台上,我们鼓励跨商品、跨资产、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传统数据和高科技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用买方的态度去分析问题,真理至上,关注细节,策略导向。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全面的工业体系,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各类原材料和副产品把产业链连接成复杂的产业网。扎根于中国,我们有着产业研究最肥沃的土壤;深度研究中国也一定可以建立投资全球的优势。 中国的期货市场正趋于专业化和机构化,我们坚信这样求真的研究也必将给投资者带来有效的服务和真正的价值。 我们关于商品研究提升的三点结论: 第一是要提高研究效率:要提高快速学习、快速反应的能力。我们这份职业的目的是研究最重要的矛盾点,把握行情,不是做某个商品的百科全书。所以要有针对当前矛盾,迅速搜集相关信息,并形成有依据的见解。通过国内外网络资料,各方数据库,新闻媒体,电话产业人士,遍读行业报告等方式,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辞辛苦,把问题搞清楚。研究员只有具备这样的快速研究能力,才能让一丝丝的灵感不被错过,拨开云天见月明,形成有洞察力的见解。 第二是要提升魄力格局:利用产业周期的思维,把眼光放长放远,对于行情要有想象力,也要有判断大行情的魄力和格局。把未来20%以上的价格波动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而不能仅盯着短期的一个开工率或库存来做短期行情。决定商品大方向的就是产业周期,不能解决的矛盾点可能会产生极端行情,研究员应该把产业周期和关键矛盾点作为价格判断的发力点。大格局出来后,去跟踪每个阶段的利润、库存、开工等短期指标,看是否和大格局印证从而做出后续的思考和微调。长周期和短期矛盾共振行情会大而流畅。 第三是要树立求真精神:以求真的态度去研究和交易。不要怕与众不同,不要怕标新立异,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创造价值的过程一定不是寻找同行认同的过程,而是被市场认同的过程。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