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期货-期货综合资讯平台
返回旧版
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数据
视频
期货开户
旗舰店
VIP会员
直播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文章
提升纺织业“含绿量”
go
lg
...
2家制造企业加入“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
碳
中和
加速计划”,共同推动纺织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纺织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化纤、纱、布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2022年,我国纺织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超过6000万吨,占全球比重一半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409.5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同时,纺织工业也是环境敏感型产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纺纱、织造、印染、成衣、后整理涉及设备能耗、物料处理、废弃物排放等,都会产生碳排放。 近年来,相关部门围绕推动纺织工业绿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展开行动。很多企业在绿色变革方面持续发力,在加入“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
碳
中和
加速计划”的企业中,83%设定了气候目标。但也要看到,纺织企业尚未完全摆脱高耗能、高排放现状,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大约在2.3亿吨。因此,应高度重视行业绿色发展,切实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从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多维度提升纺织行业“含绿量”。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绿色技术创新蕴含着高成长性和强赋能性。要推动纺织领域技术进步,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抓紧部署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实现重大突破,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 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纺织行业涵盖了原辅料制造、纺织制造、服装生产等多个环节,行业的绿色变革是一项长期事业、系统工程。要支持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 发挥中小企业力量。单个中小企业能源资源消耗量及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小,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碳排放数量不可忽视。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纺织行业实现碳达峰、
碳
中和
的主体力量。发挥好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综合优势以及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对实现行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出处:经济日报 来源:我的钢铁网
lg
...
我的钢铁网
2024-06-12
CLNB海外考察团第四站——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go
lg
...
决方案,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
碳
中和
”! 公司以“打造绿色环境,创造美好生活”为使命,本着“永无止境、永攀新高、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不断创新,高效经营。在持续的市场挑战和竞争浪潮中,公司将不断发掘自身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公司将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探索电力能源领域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领域一流的产品和运营服务商”。 经过此次走访交流,SMM及考察团成员对公司产品、技术、公司发展情况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锂电行业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继续与各大企业深化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中国锂电产业的发展。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6-12
磷化工产业未来将成万亿级别市场群 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SMM新能源峰会】
go
lg
...
能电站、低空经济以及电动船舶等领域 ”
碳
中和
“对电池的需求 储能电站:5.4Twh——我国2023年发电量9.28万亿度,清洁能源占3万亿度。如全部改为清洁能源,按20%配储计,年需2万亿度电储能,即每天5.4Twh电池需求。 电动汽车:500 Gwh——2023年产汽车3千万辆,新能源汽车1千万辆,每辆车50度电计算,年需求500Gwh。 电动自行车:150 Gwh——我国目前有3.5亿电动两轮车,每年产4000万辆,按锂电池每年1.5亿组需求计算,每组1度电,年需求150Gwh。 启动电池:50 Gwh——我国目前有4亿汽车,2023年产3000万辆,按锂电启动电池渗透率50%计算,年需求1亿组,50Gwh。 电动船舶:40 Gwh——我国内河船舶12万艘,按电动船舶渗透率50%计算,年需求4万组,约40Gwh。 通讯基站:10 Gwh——我国约有200万基站,每座基站储能电池25度电计算,年需求40万组,约10Gwh。 以上对磷酸铁锂的需求超过1240万吨。 资源问题与对策-开源与回收 全球磷矿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其中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中国、叙利亚三个地区磷矿储量占全球总探明磷储量的80%以上,其中摩洛哥拥有全球最大的磷矿石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0%以上。 中国的磷矿资源存在富矿少贫矿多、开采难度大、伴生矿多、品位低等特点。技术上可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磷矿储量只占总储量的22%。 方向:深加工,精加工,加大回收力度。 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利用途径 5年后,每年将有100万吨的磷酸铁锂材料需要回收。 10年后,每年将有400万吨以上的磷酸铁锂材料需要回收。 磷酸铁锂回收的关键 1、基于电池再利用的结构设计; 2、基于拆解回收的电芯结构设计; 3、体系的脱氟方法,以及无氟电解质; 4、极片物质的拆解和分离技术; 5、配套的政策支持。 磷化工产业的未来前景 磷化工产业未来将成为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群。 基础原料:深加工,高品质化;中间产品:降低能耗,提高品质;下游产品:立足研发,创造市场。 新的磷酸盐正极材料体系--今后的方向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6-12
2024大势观察: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解读及未来趋势研判【SMM新能源峰会】
go
lg
...
国建设、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交通领域
碳
中和
的有效措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随着市场成熟度逐渐提高,行业进入由政策向市场驱动的换挡期,市场化竞争将愈加激烈。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特点 在“双碳”战略目标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也是现代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蓬勃发展时期呈现出以下特点。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渗透率 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大力推动下,产销量整体保持高位,至2023年市场渗透率突破31%并提前达成预期,智能体验感的全面升级有望进一步拉动客户需求量。 在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和市场需求持续高涨下,我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由2019年124.2万辆增长至2023年的958.7万辆,复合增速达66.68%;近五年市场供需整体保持平衡,产销率保持在高位,销量从2019年120.6万辆增长至2023年949.5万辆,复合增速为67.51%。在2023年,同比增长率为37.9%并且市场渗透率涨到近31.60%; 未来,随着CTB技术、4680大圆柱体系、800V快充平台等逐步市场商业化,智能化开启全新驾乘体验,比亚迪、特斯拉等龙头引领行业向上增长等,新政策周期下市场驱动阶段已然开启; 在有力政策、技术创新和市场旺盛的推进下,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稳定提升,预计到2024年销量将达到1101万辆,渗透率超过40%。 中国新能源汽车“蓄势待发 逐鹿中原” “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喜迎向上发展,自主品牌凭借“硬实力”征战全球市场,然而行业也全面进入深度洗牌阶段,战略切磋几轮回合后,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最终形成“1家龙头+1家新生态+3家新势力+5家转型车企”的“十家”新格局。 【标杆企业-比亚迪:“中国的冠军、世界的冠军”】2023年财务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营收入为6023亿元,同比增长42.04%;净利润达到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新能源汽车销量再次问鼎市场,贡献总收入超过80%。 新能源汽车—心脏(动力电池) 2019至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产销量及装车量呈向上增长趋势,其中产销率整体保持稳步上升,但后期随着需求增长下降,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现象明显,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2021年后,动力电池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在2021年和2022年,产销率保持高位,截止至2022年产销量分别快速增长至545.9GWh和465.5GWh,同比上涨150.76%和150.27%; 2023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完全退坡动力电池产销量增长下降明显,产量为778.1GWh,增长率降至42.54%,销量为729.7GWh,增长率降至56.76%。同年装车量为387.7GWh,仅为产量的50%左右,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明显,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大电池企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产能过剩,即高端、优质动力锂电池供应不足,而低端动力锂电池供应过剩。市场竞争加剧,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尾部企业靠价格战获取市场空间,盈利空间持续压缩,将会被逐步淘汰,行业最终存活下来的会是拥有更强技术实力的企业。 在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价格战厮杀及市场内卷严重等情况,导致市场格局深度洗牌,各家企业装机增速差距较大,中国市场动力电池企业装机排名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宁王”和“比王”共占市场70%,亿纬锂能和正力新能增长速度显著。 【标杆企业-宁德时代】“硬实力”持续凸显,财务指标持续向好,实现营收和净利润逆周期增长,“宁王”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2018年至2022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产品组合不断多元化且下游需求持续旺盛,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3285.94亿元,同比增长152.07%;2023年营业收入延续高增长态势,达到4009.20亿元,同比增长22.01%; 从利润方面来看,2022年宁德时代实现净利润307.29亿元,同比增加92.89%,扣非后净利润282.13亿元,同比上涨109.88%;2023年,净利润441.21亿元,同比增长43。58%;扣非净利润400.90亿元,同比增长42.10%。 新能源汽车—“白色石油”碳酸锂 【碳酸锂价格走势】长期来看,锂矿供需将长期维持宽松局面,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增速放缓,价格重心也将逐渐向平均成本方向偏移,远期价格预计将维持在10万元/吨上下浮动。 2023年锂价将迅速回归至约10万元/吨,远期将向成本方向靠拢。 由于锂资源供应逐步走向过剩,锂价维持高位的支撑点已不复存在。2022年末,碳酸锂价格已出现明显回落,迅速从高点50.52万元/吨跌至40余万元/吨。高库存和高利润空间必然导致2023年锂价出现急速下跌的现象,结合对成本的考虑,锂价将迅速回归10万/吨之内。 长期来看,锂矿供需将长期维持宽松局面,价格重心也将逐渐向平均成本方向偏移,远期价格预计将维持在10万/吨上下浮动。 【碳酸锂期货走势】碳酸锂在经历60万元/吨的高光时刻后,2023年上半年逐步恢复到理性区间,在锂价的“跌跌不休”中,7月碳酸锂期货正式上市,其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等多重作用对价格起到抑制作用,现阶段价格不到10万元/吨,未来两年仍面临过剩压力,价格的拐点要等到供给开始出清。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飞速发展、动力电池供应需求激增,碳酸锂价格经历过近60万元/吨的高光时刻后,在随后的六个月内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市场行情反复多变,随着碳酸锂期货的上市,在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多重作用推进下,碳酸锂价格回归至10万元/吨的关口; 碳酸锂合约的成交量在2023年12月初达至高峰约13.5万手后,逐渐下滑至1月底4372手,持仓量稳步回升,酝酿下一波行情。 新能源汽车—锂电材料家族 【成本结构分析】锂电池主要直接材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和铜箔等,其中正极作为最主要的材料,约占整体成本45%;磷酸铁锂市场地位逐步反超三元材料,锂源和磷源成本占比超过90%。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增长,相关锂电材料供给量也随之增加。 在政策补贴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锂电核心材料为更好提高性能,不断进行结构变革和材料升级,现阶段磷酸铁锂、人造石墨及湿法隔膜等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电解液价格回调且添加剂是技术核心。 随着前期新能源汽车进入报废期,报废电池的数量将大幅增加,预计2026年将达到231.2万吨,市场份额突破940亿元;行业向上发展促进相关电池回收企业注册量猛涨到11.2万余家,在已发布的5批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中,共有156家相关企业上榜,正规回收企业有限。 新能源汽车—肌肉(电机)、大脑(电控) 受到新能源汽车销量旺盛的影响,三大核心零部件除动力电池外,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的需求量也迎来了高速增长。 在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保持较高增速和双电机四驱车型的占比逐步提升等因素的推进下,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配套驱动电机装机量约600万台,同比增长近34.32%。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市场均价为5000元/台,在2023年市场规模达300亿元;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转向市场主导型,及IGBT等电控系统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中国电控系统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在新能源汽车产量上涨带动下,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201亿元,同比增长3.66%。 新能源汽车—芯片 智能网联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半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全球汽车芯片需求暴增,至2025年有望达到800亿美元,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的单车芯片价值分别为710美元和704美元,其中,功率半导体占比较高。 约有80%的车用芯片采用28nm以上成熟制程,仅有20%采用14nm以下先进制程。这使得美国的“卡脖子”对汽车芯片的影响较小。 现阶段,全球新能源汽车芯片已进入“供不应求”的局面中,2019-2025年全球市场需求复合增长率在14%左右,至2025年将达到9.07亿个,而供给量预计仅达到8.46亿个。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充电桩数量大幅增加,2023年保有量超过958万台,目前市场以交流充电桩为主,直流充电桩占比逐年递增;特来电、星星充电及云快充占比较为接近,三者市场份额超行业“半壁江山”,共计52.16%。 新能源汽车—换电站 在政策推进和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换电站建设稳步增长,集中布局趋势强化。 2022年,中国建成新能源汽车换电站约1973座,同比增长52.00%;2023年,国内换电站保有量达到3567座,同比增长80.79%。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国内主要由蔚来、奥动新能源、杭州伯坦三家参与建设,其中蔚来换电站建设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占比65%左右。未来随着国内换电市场前景不断明朗,行业内企业将会更加积极布局、规划换电站建设,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国内换电市场格局将呈现较大变革。 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 【定义及市场格局】新能源汽车在能源领域潜力十足,其可做为“移动储能电站”来储存能源,并在电网需要调峰时候进行电能释放,供给其他用户使用。特来电公司支持车网互动充电设备的全国市占率最大,为69.16%。 剖析资本市场投融资形势 新能源汽车指数 新能源汽车指数A(012543)成立以来,在2021年11月中旬达到峰值后整体呈现波动性下降, 2024年,指数下探至谷值后,开始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宁德时代、比亚迪及汇川技术占成分股前三甲。 进入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叠加政策补贴持续退场引发市场预期下降,且随着锂矿价格逐渐回归理性,2023年后新能源汽车指数未出现2022年的大幅度涨幅情况,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24年2月初,指数下探至谷值后,开始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全球市场的不断拓展,新能源汽车指数将会继续稳步提升。 选择业务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成分股,具体包括整车、电芯电池组、电池材料及上游资源、充电桩、配套设备等。2024年第一季度,嘉实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A(012543)前十大权重股包括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汇川技术(300124)、三花智控(002050)、天齐锂业(002466)等,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8.58%。 新能源上市公司融资 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内外销量超于预期,2023年融资案例共计511起,已披露总融资金额达748.7亿元,细分领域中,新能源整车赛道融资规模最大,动力电池最受资本关注且融资案例最多,智能网联化有望成为火热赛道,现资本表现逐渐偏于理性。 得益于国内外产销量大于预期,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案例共计511起,同比增长2.4%,其中未公开事件139起;已披露总融资金额达748.7亿元,同比减少了44.2%; 从融资细分领域来看,新能源整车赛道市场格局相对成熟,尽管融资案例仅为34起,但是融资规模最大,达到385.2亿元,增速下降32.1%;动力电池赛道是目前资本关注的重点板块,融资案例最多,合计171起,不过融资金额仅125.6亿元,较2022年减少了近400亿元; 智能网联化将是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下半场,自动驾驶一直备受瞩目,但是商业化落地进程缓慢,行业分歧进一步呈现,资本表现也愈加理性,2023年自动驾驶融资案例合计128起,比2022年减少了15起,融资金额达140.1亿元,同比减少了15.9%。 新能源非上市公司投资 2023年投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于5次的有16家,主要投资领域是自动驾驶、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研判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与机会 “价格战”、“出海”受阻、市场“内卷”、“技术瓶颈”等挑战或依然存在,如何结合自身禀赋和外界趋势去探索和抓住新的“蓝海”市场,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实现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和提升盈利能力的核心措施。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与机会 主要发展趋势与机会介绍: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6-11
大咖谈:电解铝行业减排主要方式 第三方机构在企业降碳、碳交易中作用
go
lg
...
能力建设,企业在整个碳减排,甚至是达到
碳
中和
的路径规划的盘查诊断、目标设定等。 SMM6月10日讯:在SMM主办的2024SMM(第十九届)铝业大会暨首届铝产业博览会-电解铝及原料论坛的圆桌论坛环节,围绕“碳边境税对我国铝产品出口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主题,由SMM伦敦办常务董事王彦臣主持,5位嘉宾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德纲、国家电投集团铝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研究员林进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创新部部长聂利彬、中铝郑州研究院总经理/中铝检测科技(郑州)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树朝、德国TÜV莱茵技术负责人徐浩明分别进行了解答。 SMM伦敦办 常务董事 王彦臣 主持人问:电解铝行业减排的主要方式方法有哪些? 张树朝答:第一个是过程减排,降电耗,个人觉得把电耗降的很低,其他地方排放没有减,保温槽和散热槽实际上操作的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个是阳极的消耗,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在PFC,也要想办法把PFC降到0。第三个是清洁能源,是国家和行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第四个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我国再生资源利用率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将很多不同的东西混到一起。 主持人问:技术方面,在惰性阳极方面有什么进展? 张树朝答:具体进展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公司这方面大的突破暂时还没有,非碳还原作为电解铝减碳的备选方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中铝郑州研究院 总经理/中铝检测科技(郑州)有限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 张树朝 主持人问:作为第三方检测,您觉得第三方机构在企业降碳或者碳交易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徐浩明:首先,作为第三方去评估和核准,给到企业它本身的碳排放数据、减排数据的第三方核查、核准,所以第一个其实在国内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碳方面的认证。在组织层面、产品层面,分别都有碳排方面的认证,包括ISO14064,还有产品层面上的ISO14067等。从认证方面,其实是给到企业一个非常大的一个保证,就是说,企业自己做了碳排放的摸底,无论是企业本身边界范围内的,还是某个产品,摸底之后如何给到客户或市场以信心。ISO认证,从数据上,企业给到市场一个很大的信心。 其次,从碳交易角度来说,更多是以核查的方式来进行,就是碳交易的一个基础数据,已经核准之后如何去评判这个数据是不是准确,因为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够去被认可,被纳入到真正的碳交易之中,所以,第三方去做的是数据核查的工作。 再者,第三方会做很多去帮助企业开展能力建设,能力建设包括看减排方面的培训。也包括企业在整个碳减排,甚至是达到
碳
中和
的路径规划的盘查诊断、目标设定等。 德国TÜV莱茵技术 负责人 徐浩明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6-11
专家谈:汽车三电发展趋势及对快速技术迭代的应对【SMM压铸峰会】
go
lg
...
题。欧美等发达国家承诺在2050年实现
碳
中和
,中国是2060年,印度则是承诺在2070年实现
碳
中和
。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应该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领先者。正因如此,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正积极主动地展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美国通用、德国奔驰等公司承诺将在2040年实现
碳
中和
,其他主流汽车厂都会在2050年前实现
碳
中和
。这种要求也自然地传递到了汽车零部件公司,传递到汽车三电产品上。下面我们从一个材料视角来看产品是如何减少二氧化碳足迹的。 大家都知道铝是通过电解得来的,所有的电解铝公司都是耗能大户,一公斤铝的二氧化碳当量是22.4公斤,一公斤铜是3.3公斤,一公斤铁则只有2.3公斤的二氧化碳。如果我们能够使用低二氧化碳当量的材料,来替代高二氧化碳当量的材料,那么产品就一定能够变得更绿色一些。 欧美电车市场与我国的区别 欧美电车市场与中国有所不同,从下面几点可以看得出其中的差异:欧洲电车普遍比同档次的油车贵9000欧左右,大约是六万多人民币。贵在什么地方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主要体现在更高的法律法规和绿色环保要求上。欧洲的老百姓普遍不愿多花这么多钱去买一辆同等档次的电车,因此他们一般只有在买第二辆车,并且在有政府补贴的前提下,才会考虑电车。 另外欧洲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要求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车企必须把生命周期结束的电池运回中国处理。这对大部分中国车企而言都是一个巨大挑战,成本和风险会大幅度提高。美国加州通过了一项法规,即向每个电车司机每三公里征税一美元,以补贴流失的燃油税,这也更好地保证了油车和电车的公平竞争。 从这几点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欧美的电车市场和中国市场是有显著区别的,电车在欧洲远没有中国火热也是可以理解的。 汽车技术和汽车零部件系统 汽车技术和汽车零部件系统飞速发展让“快速技术迭代”成为当代热词,但很多时候“快速迭代”也成了试错模式的代用词,这是有问题的。要想做好高质量的产品研发,必须要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从救火模式和工作量前置模式谈起,由于快速应变市场,很多公司在产品成熟度不足时就投放市场,此后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遇到N个问题,就解决N 个问题,这种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典型的救火模式,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大家都知道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分别为:产品概念形成阶段、产品研发和样件验证阶段、生产准备和量产批准阶段、投放市场和使用阶段,直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 如果把一个问题在概念形成阶段发现并解决的成本作为一个基数,那么进入产品研发和样件验证阶段之后,其成本将升高到10倍;如果继续进入生产准备和量产批准阶段,其成本将高达100倍。而直至流落批量投放市场和广泛使用阶段,如果问题还没有被发现,此时解决问题的成本超过1000倍的案例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把我们的工作模式从救火模式改变成工作量前置模式。也就是尽可能地在早期发现问题,并在早期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日本高田公司安全气囊系统中的气体发生器案例。据纽约时报2016年4月的报道,当时已经发现有2800万个安全气囊控制器的点火器存在安全隐患,14家汽车制造商已经召回了2400万例;美国彭博社报道的其召回费用大概是240亿美金。到了2016年1月,德国商报报道的是已经召回并更换了1亿个气体发生器,其中有7000万例是在美国。做一个简单的推算即可得出,此时的召回费用肯定超过了1,000亿美金,而且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毫无疑问,高田公司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早早就宣布破产了。 这个案例中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是使用了不当的助推气体发生剂。这种气体发生器有一个特点,其表面积越大,爆破力越强,而当发生器受潮变成粉末状态时,其爆发力会大幅度增加,有可能会损坏气体发生器的充气盖,使得金属碎片飞出气体发生器,从而导致乘员受伤甚至死亡。到2018年底为止,已经至少有21个人因此死亡,150多人受伤,事故主要发生在美国。 如果这个气体发生剂的问题能早发现,并且早解决的话,那么产生的费用一定会低很多很多! 我们汽车产业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遗憾,汽车产业当前的状态是“生产工艺水平的发展快于产品研发技术的发展”“逆向工程能力”高于“正向开发能力”,这是一种不太好的状态,会影响到汽车产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状态与“工程思维”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工程思维就是从工程视角,或者说从产品研发角度来认知产品。从用户视角看待一个产品,它有三大属性,分别是产品功能、功能的安全性和功能的耐久性。也就是说产品在它的生命周期之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好用的。人们目前普遍更注重的是产品的功能,而在功能的安全性和功能的耐久性上的研究是不到位的,也可以说是很不到位。回到工程思维主题,应该从产品研发的视角认知产品,它包含产品开发广度,产品开发深度和产品研发体系三大要素。从用户视角认知产品和从产品研发角度认知产品,这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如说汽车产品15年的耐久性是客户和市场的要求,而八百七十个温度循环等则是产品耐久性的设计目标。要想研发出一个好的产品,必须从产品研发角度定量地认知产品。 产品研发广度、深度和体系 下面我们用三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产品研发广度、深度和体系。大家都知道FMEA(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是用于产品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的,是汽车行业要求的流程性和规范性文件,也是产品研发的工具和产品研发的工作之一。由于工作原因,我已接触过若干汽车零部件公司的FMEA(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FMEA的长度有几页的、几十页的,上百页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更不要说是超过一千页的。但是大家都知道FMEA(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是一项防止产品失效的预防性工作,做好了就等于挖掘出了技术问题的全集,而技术问题都解决以后,产品失效的概率就会小;FMEA(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做不好的话,那只能是挖掘到其子集,产品的质量就会打折扣。 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要求对RPN大于120的技术问题必须要有应对措施,直至将此技术问题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即小于36。显然FMEA(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是否到位,与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一个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FMEA(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完成得好的话,最后形成的技术文件可高达上万页,打印成A4纸摞起来有半人高。这一百多页和一万多页相比就是差距,也是逆向开发与正向开发的差距之一,毫无疑问会直接反应在产品质量上。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能够把FEMA,也就是失效模式分析与评估做好,产品质量一定会上一个大的台阶。 现在让我们看看什么是产品研发深度。可能大家都知道,自从PCB板焊接上电子元器件那一刻开始,就会生长金须,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须会变的越来越长,长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ECU内部短路,最终导致产品失效。遗憾的是当把失效产品从车上拆下来,放到回收箱运回供应商处,由于磕碰、振动等原因,金须就会断裂,失效问题就消失不见了,也就无法再现。供应商和主机厂之间就会产生分歧,到底谁对谁错谁也说不清楚。这种事情大家都有经验,因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尺寸大概在分米级别,它使用的芯片和被动元器件可以在厘米和毫米上度量,但是金须的研究必须从微米级别起步。需要在微米级别理解金须生长机理,从而得出金须生长的速度、长度与相关材料及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后续的PCB设计和电路设计中规避因金须产生的短路,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有些技术问题研究一到两个深度就可以了,有些则需要挖掘到更深的深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也是我们经常要问到五个以上“为什么?”的原因。因此,DRBFM(基于失效模式的设计评审)是提高产品研发深度的有效措施。 类似问题多之又多,所以单靠一两个方法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要有一个好的产品研发体系来保障。博世产品研发体系包含诸多的内容,主要有5大元素,它们是:如何做好创新,如何做好产品研发,如何做好知识管理和能力水平的提升,如何做好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最后是产品研发的领导力。刚才谈的广度和深度主要都包含在“如何做好产品研发”这个模块之中,此外模块还包括需求工程、产品架构、系统工程、耐久性设计、安全性设计、安防性设计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博世产品研发体系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需要多年的产品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形成。 现在从产品研发文化和领导视角解释一下对“产品的安全性”的认知和实践。产品的安全性是产品不可或缺的属性,博世要求研发的产品必须是足够安全的;如果不能做到足够安全的话,就必须把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足够低,以至于在生命周期之内,这种安全风险不会发生;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就必须把产品的耐久性设计得足够高,以至于产品设计寿命结束前这个风险不会发生;如果这三点都做不到的话,产品设计概念必须推倒重来。这需要在研发团队里形成良好的研发文化,也需要从流程和研发制度上提供保障,让每个工程师都自觉地从安全性上把产品设计得足够好。回想一下当前的汽车产品状态,有些产品的安全性是不尽如人意的。 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工程思维,即为:挖掘出产品技术问题的全集,换句话说是将产品的未知技术问题转化为已知技术问题,并在足够的深度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问题,或者把技术问题的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技术“迭代” 下面我们谈一谈“迭代”的真正含义,是在硬件上要做到足够安全可靠,尽可能避免迭代的发生。而在软件上应该是在安全的基础上实施快速迭代。大家记住,这一定是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实施快速迭代,脱离了安全,什么都不是。这才是迭代的真正含义。 现在我们要转回到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个话题。 我们大家都在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实际上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的水平和国际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世界先进水平。所以说我们不应该满口空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要脚踏实地地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目标可以是“每年耗死三个竞争对手”。这样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才能够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更好一点;只要能够做到每年耗死三个竞争对手,我们的企业在几年以后就是中国一流水平,再过若干年就能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6-07
Mysteel解读:豆油现货基差大涨,背后还将面临哪些动力与压力?
go
lg
...
的担忧,虽地缘局势仍存不稳定性,但迫于
碳
中和
,减少排放,相比需求生柴前景更好一些。然现为美国夏季出行高峰期,对于需求也是有提振预期所在的,加之近期疲软的宏观数据,可能促使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提升,也有助于油价的增长。 综合来看,原料端现北美播种正常,近期暂无天气忧虑,巴西南部减产兑现,也告一段落,但毕竟天气题材的影响进入年内高峰,还需谨慎对于后期的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干旱所带来的影响。国内现大豆进口正常,供应宽松,若无迫于粕库存影响,预计高压榨高开机将贯穿整个6月,届时油的库存也将维持高位,当然粕的需求也追随原料端的提振,像近期美豆受巴西出台税收抵免新规提振,对于油粕有所支撑。而对于豆粕方面,虽目前国内下游需求一般,但从出口数据来看,中国2024年4月豆粕出口量163475吨,较3月份减少21195吨,环比减幅11.48%;较去年同期增加71280.079吨,同比增幅77.31%。截至2024年1-4月中国豆粕累计出口598342吨,较去年同期增加462564.153吨,增幅340.68%。虽豆粕出口占比消费不多,但后期如若持续增加,是否可对形势有所支撑? 竞品油脂方面,棕榈油中下旬伴随产地出口增量,恐增产不及预期,且印尼的生柴需求,都可给予盘面支撑。菜油方面国内买船进度正常,供应宽松,虽欧洲恐后续供应预存潜在短缺风险,但国内买加籽偏多,现阶段进入天气题材时间,也需关注天气所带来的影响。 由此而言,豆油市场单边尚有支撑,但现货方面大多供应宽松,暂无较强助力,后期还需关注市场需求。 来源:我的钢铁网
lg
...
我的钢铁网
2024-06-07
政策“组合拳”助力估值修复
go
lg
...
轮供给侧改革等。一是电力改革,在碳达峰
碳
中和
的要求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能源体制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市场化机制,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二是半导体自主可控仍是重中之重。近期成立的国家大基金三期将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投资力度,突破“卡脖子”环节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三是新一轮供给侧改革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的同时,有望解决新能源产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二者共同作用下将推动PPI修复,中长期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海外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摇摆不定是导致外资频繁进出A股及全球资产价格承压的主因。自4月份日元大幅贬值开始,美国降息预期升温,北向资金增持A股意愿不断增强。而5月中旬以来,美联储降息预期受到美国经济数据超预期的影响,风险偏好受到抑制,这是当前A股主要的外部风险。 图为北向资金当日买入成交额(单位:百万元) 综合来看,A股目前处于内生动力边际修复而外部干扰不断的环境中。在政策的支撑下,预计市场将继续以大盘风格为,在新的交易主线出现前,A股将以板块轮动为主,叠加经济数据真空期,短期指数表现将受到市场情绪影响。中长期看,A股的机会大于风险。在货币政策稳健发力和地产政策宽松的背景下,经济复苏的节奏有望加快。当前万得全A市净率估值仅为1.43倍,具有较高的配置价值。短期市场将继续聚焦政策实际落地情况及5—6月份经济数据表现。(作者单位:大有期货) 来源:期货日报网
lg
...
期货日报网
2024-06-07
分析人士:利于改善有色金属板块供需结构
go
lg
...
,《行动方案》将有力促进铝产业向碳达峰
碳
中和
目标推进,对产业链尤其是上游氧化铝和电解铝向低碳、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短期市场的供需影响则相对有限。 就价格走势而言,江露表示,《行动方案》和房地产新政从供需两端发力,短期对市场情绪的影响更大,资金获利出场后铝价小幅回落。中期来看,在宏观情绪转向前,铝价仍将偏强运行。 引导铜行业优化冶炼产能布局 孙匡文表示,《行动方案》提到严控铜冶炼新增产能,有助于改善国内铜原料短缺现状、缓解炼厂经营压力,但短期对铜供应影响不大。他认为,《行动方案》对铜的影响更多体现在需求端,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的增加将推动配套设施建设,为铜消费提供增长驱动。 在铜供应端,沈照明表示,《行动方案》明确,要严控铜冶炼新增产能。目前铜精矿加工费已跌至负值,部分原因是铜矿供应紧张和冶炼产能扩张,此次的政策导向有利于行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加强对炼厂扩产计划的审批和监管,缓和原料供应偏紧预期,进而引导铜精矿加工费企稳回升。同时,《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年底,铜冶炼能效标杆水平(根据2021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铜冶炼工艺能耗控制在260千克标准煤/吨)以上产能占比达到50%。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该产能占比在2022年年底已经达到40%,再提升10个百分点的难度并不大。因此,《行动方案》通过严控新增产能和提高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边际强化对供应的约束。 在铜需求端,江露表示,《行动方案》提倡绿色用铜,为需求增量“添砖加瓦”。除了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有待细化外,各地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限购,有望刺激新能源车渗透率跨过“破壁期”,进而实现新能源车用铜需求向好。同时,到2025年年底,新型储能装机量较2023年的31.39GW有27%的增长空间,而2023年装机量同比增幅高达260%,在仅考虑铜、不考虑逆变器的前提下,未来两年新型储能领域实现600吨铜新增需求的目标相对温和,对铜价的提振效果偏弱。 整体来看,国泰君安期货首席分析师王蓉认为,《行动方案》将对铜市场产生三方面影响:一是高效优化冶炼产能布局,增强冶炼厂在矿冶谈判中的议价权。2024年3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铜冶炼企业座谈会,主要探讨产能等问题,在生产节奏、提高铜冶炼准入门槛及严控铜冶炼产能扩张方面达成一致,与《行动方案》提出的“从严控制铜新增产能”一致,有望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提高行业集中度,进而促使国内冶炼厂在矿冶谈判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二是降低行业生产成本,提升盈利水平。《行动方案》指出,到2025年年底,铜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5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能够降低行业平均生产成本、敦促企业实现更丰厚利润。三是提高再生比例,促进资源绿色循环。《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再生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低能耗,以及补充铜元素、弥补矿产资源“卡脖子”等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再生比例的提升将为铜供应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推动铅、锌行业长远发展 沈照明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对于锌、铅等基本金属,《行动方案》同样设定了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目标,这对当前行业普遍存在的低加工费是一剂“强心针”。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年底,实现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铜、铅、锌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5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沈照明表示,能效达标要求促使行业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可能会加剧市场的供应紧张状况,铅、锌等金属价格得到支撑,而长期来看,《行动方案》的实施有助于铅、锌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孙匡文看来,《行动方案》严格要求有色金属冶炼环节节能降碳,对锌冶炼具有较大影响,对铅冶炼的影响相对较小。目前,锌冶炼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30%,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15%;铅冶炼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40%,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10%。 数据显示,国内锌冶炼以湿法为主,碳直接排放量较少。按比例划分,铅、锌冶炼占到有色金属碳排放总量的7%左右。一般而言,锌电解直流电耗约2800千瓦时、交流电耗约3700千瓦时,占锌冶炼总成本的8%~10%。 “《行动方案》重申节能降碳目标,对目前供应紧张的锌而言,加重了市场对炼厂被迫减产的担忧。另外,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考虑到节能降碳的影响,以及锌冶炼厂的合金化生产趋势,在冶炼厂锌板被直接铸成锌合金,跳过了铸锌锭的步骤,也会减少可交割品锌锭的供应。”孙匡文说。 从需求端影响来看,江露表示,《行动方案》提出,加快风光大基地建设及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等;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关政策,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进热泵机组、散热器、冷水机组、外窗(幕墙)、外墙(屋顶)保温、照明设备、电梯、老旧供热管网等更新升级,加快建筑节能改造。他表示,目前镀锌需求主要依靠铁塔订单支撑,光伏订单虽有招标但鲜有落地,尽管《行动方案》短时间内难以对光伏、基建两大终端板块形成明显提振,但中长期角度考虑,2025年的硬性指标有利于锌消费稳定增长。 就价格走势而言,他表示,目前市场做多沪锌的逻辑在于供需矛盾,锌基本面“矿紧锭松”格局暂难改变。《行动方案》对锌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中长期需求上,目前市场仍处于宏观叙事尚未切换至实际需求阶段。 来源:期货日报网
lg
...
期货日报网
2024-06-07
未来锌合金压铸行业产品将趋向于多元化 行业发展空间巨大【SMM压铸峰会】
go
lg
...
;产业链延申,避免多次熔化。为碳达峰、
碳
中和
作出锌合金行业的贡献。 提升锌合金行业装备升级 新发展理念: 锌合金行业应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动能,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大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生产线升级改造。同时,应充分挖掘在工业设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进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生产线改造: 我国绝大部分生产线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模式,生产工艺落后,操作简单。近十年来,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都已发展到了实用阶段,锌合金的生产线完全可以借助相关技术改造升级,以提高效率、改善质量、降低成本。生产线当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使设备与工艺相辅相成。通过技术积累,在生产线建立自反馈系统,使生产线能在一定范围内部自反馈调节工艺参数,稳定产品质量。争取把生产线改造升级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强基工程。 锌合金多元化发展趋势 未来,锌合金压铸行业的产品将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业界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产品质量会稳步提高,竞争与市场将进一步合理化。加上国家对行业的进一步规范,以及相关行业优惠政策的实施,我国锌合金压铸行业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SMM
lg
...
SMM上海有色网
2024-06-06
上一页
1
•••
11
12
13
14
15
•••
27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