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贸易关系取得积极进展,国内外豆系品种价格出现上涨,后期能否持续?
当前国内供应充裕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我国10月大豆进口量达到948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同比增长17.2%。2025年1—10月累计进口9568万吨,同比增加6.4%。市场预期今年11月、12月我国将分别采购大豆800万吨、750万吨,由此计算,2025年大豆进口将超过1.1亿吨,较2024年的1.05亿吨增加约5%,这意味着今年国内大豆供应充裕。
同时,从油厂端来看,由于部分企业进口大豆衔接问题导致停机检修增加,近半个月开机率由65.13%下滑至49.67%,压榨量由236.74万吨降至180.57万吨,豆粕库存也由115.3万吨降至99.86万吨。但是,国内大豆库存同样快速累积,其中,港口库存攀升至1033.4万吨,处于近年同期峰值,去年同期仅为689.75万吨,显示供应仍充裕,后续豆粕开启降库的时间或有反复。
图为大豆进口数量
中美领导人会晤后,美豆出口预期大幅改善,但采购1200万吨大豆能否落实,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首先,中美贸易关系的缓和,引发南美市场对当地大豆出口的担忧及升贴水的回落,南美旧作价格优势仍存。近期,我国加购了多船巴西今年12月及明年3—7月船期大豆。其次,今年11—12月期间,过去5年平均采购美豆数量880万吨,明显少于1200万吨的约定。最后,从采购进度来看,粮油商务网数据显示,今年11月的800万吨采购基本完成,12月仅完成38.07%,明年1月仅为5.28%,采购进度偏慢,这意味着今年12月至明年1月可能存在供应缺口。但是,美豆13%的高税率导致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在对美进口关税未进一步豁免前,或以政策性买家被动采购美豆为主,商业买船采购积极性有限。因此,美豆进口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成本端呈现提振效应
目前国内仍以采购南美旧作大豆为主。近期中美贸易关系缓和,南美大豆升贴水回落,其中,12月船期大豆升贴水由10月底的252美分/蒲式耳降至235美分/蒲式耳,巴西价格优势进一步凸显。近3个月以来,巴西大豆采购成本在3900元/吨~4050元/吨,油厂压榨亏损在70元/吨~100元/吨,高关税税率下,而美豆进口成本在4500元/吨~4600元/吨,亏损幅度更大。由此来看,压榨处于负榨利状态。后续不排除企业通过减少中短期进口、挺价、修复榨利,来促进豆粕估值上涨。
图为巴西产大豆(12月交货)升贴水
对美豆而言,重新开启对华出口窗口,价格中枢将逐步抬升。但是,一方面,当前美豆估值仍低于种植成本,成本端存在一定提振效应。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压榨需求好于预期,有助于拉动美豆行情。NOPA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美豆压榨同比增幅维持在5%~20%。此外,美国农业部将于11月14日发布供需报告,市场关注重点再度回归至对美豆单产与产量的预估。2016—2024年之间,10月单产为5次未调整、4次调整,11—12月调整的概率较小,明年1月单产调整的概率最大。但是,由于市场缺乏消息指引,不排除美国农业部提前在11—12月调降单产。
图为豆粕主力合约日线
综合来看,在天气变动有限的情况下,巴西大豆增产的可能性逐步增大,全球大豆供应或处于宽松格局之下。由此来看,豆粕价格难以大幅上涨。此外,在国内压榨利润亏损的背景下,不排除企业通过缩减中短期进口、修复榨利来修复豆粕估值。美国农业部11月供需报告可能对出口预估上调,并对单产预估下调,利多美豆价格。同时,巴西大豆面临的潜在天气问题对市场将形成天然利多。因此,豆粕下方支撑坚挺。(作者单位:长安期货)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