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产下调预期与出口疲软现实博弈
8月下旬以来,内外盘豆类期价走势明显分化:内盘豆类持续围绕弱现实与强预期展开博弈,期价转为震荡运行;而外盘美豆受出口疲软以及丰产预期渐强的影响,期价承压于1050美分/蒲式耳关口,进而回落至1020美分/蒲式耳附近。当前,美豆期价围绕单产调整、中美贸易前景对出口的影响、强劲压榨需求的持续性以及南美播种天气等因素上下波动。
USDA报告或调降美豆单产
随着美国农业部(USDA)9月报告发布日期日益临近,市场对美豆单产预期的关注度急剧提升。8月以来,美豆进入鼓粒灌浆的关键时期,然而生长优良率却从69%降至64%,产区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的比例分别攀升至13.87%和13.96%,显示美豆生长条件趋于恶化。这一情况引发了市场对美国农业部可能在9月供需报告中下调单产预期的担忧,特别是在8月报告预估美豆单产可能达到创纪录的53.6蒲式耳/英亩的情况下。
今年的情形与2024年极为相似。2024年,美国农业部的8月报告同样乐观地预估美豆单产达到53.2蒲式耳/英亩的历史高位,可后期干热天气导致单产最终下滑至50.7蒲式耳/英亩。当前ProFarmer的田间调研结果显示,尽管豆荚数高于往年,但灌浆期的干旱天气可能会限制粒重,因此,高豆荚数未必能转化为高单产。从美国国内各机构的预估数据来看,StoneX已率先将单产预估下调至53.2蒲式耳/英亩。
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过去20年,美国农业部在9月报告中上调大豆单产的年份有12年,单产上调的概率略高于单产下调。但今年美豆核心产区生长环境恶化,叠加当前生长优良率仍显著高于5年均值,预计9月报告中美豆单产温和下调至52.5~53.5蒲式耳/英亩区间的可能性较大。同时,美豆单产下调可能引发的期末库存联动下调,或为美豆价格带来阶段性支撑。考虑到美豆最终的单产数据还需结合后续收割情况做进一步的修正,因此,短期美豆市场的波动风险仍存。
美豆出口面临多方面挑战
美豆单产下调所引发的忧虑,难以抵消需求疲软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影响。美国大豆出口正面临着多重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中国对美豆需求的急剧萎缩以及南美大豆优势的持续增加。中国作为过去5年占据全球大豆进口份额61%的买家,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已完全转向从巴西采购大豆。如果美国永久性地失去3亿~3.5亿蒲式耳的中国订单,那么即便美豆产量出现大幅下调,美豆期价所获得的利多支撑也会被疲弱的出口态势所冲淡。
2024/2025年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降至2248万吨,同比减少8.1%,占美豆总出口的比例也从54%下滑至44%。这主要是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2025年4月,中国对美豆加征关税后,美湾和美西大豆到岸成本远高于巴西大豆,从而推动中国进口商转向南美进行采购。与此同时,巴西2025/2026年度大豆产量预估1.78亿~1.80亿吨,创下历史新高。凭借价格优势以及持续扩大的产能,巴西大豆将进一步挤压美豆的出口空间。
尽管美豆总出口量在2024/2025年度同比增长11.5%,达到5106万吨,但这主要得益于非中国市场对美豆的替代性需求。其中,埃及进口量暴增150%,至363万吨;欧盟因“低碳大豆”溢价,进口量增长18%;墨西哥因物流便利,进口量增长5%;其他地区需求增长78%。然而,这些市场对美豆的年需求总量不足1500万吨,仅仅相当于中国正常年度需求的10%,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弥补中国市场缺失为美豆带来的需求缺口。
现阶段美豆新作销售情况疲软,2025/2026年度以来,美国大豆销售量为804.6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181.7万吨减少了31.9%,其中美豆对华出口持续零销售,预示着未来美豆出口仍面临巨大压力。市场寄希望于中美贸易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对大豆价格产生提振作用,但中美谈判前景尚存不确定性。而且中国已加速从南美锁定供应,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多元化趋势凸显,中国进口大豆以南美为主导、以多元渠道为补充的采购模式正逐步形成,美国大豆产业仍面临库存累积以及贸易流重构的长期挑战。
图为我国大豆港口库存变化(单位:万吨)
美豆压榨消费量维持在高位
作为美豆消费的关键支撑,美国大豆压榨产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扩张进程。2025年7月,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会员的压榨量达到1.95699亿蒲式耳,创下历史同期纪录,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这一增长主要是由生物燃料政策刺激以及产能扩张两个因素共同驱动的。
一方面,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成为引爆需求的导火索。美国环保署在6月发布的提案中,要求2026年将生物柴油的掺混量增加至56.1亿加仑,较2025年增长了67%。同时,该提案还限制了进口生物燃料的RINs信用额度,强制炼油商转向使用本土豆油。这一举措使得豆油在生物柴油原料中的占比将从35%跃升至60%~70%,由此推算,将新增豆油需求130万~160万吨,相应地需要新增大豆压榨量670万~820万吨。
另一方面,产能扩张同样成为支撑美豆消费的重要因素。1—7月,美国新增压榨产能达到7500万蒲式耳,预计2026年再增加1.14亿蒲式耳;总产能从2023年的22.3亿蒲式耳增长至2025年的25.5亿蒲式耳,预计到2030年达到27.8亿蒲式耳。此外,压榨利润的改善也进一步提升了压榨厂的开工积极性。截至9月5日当周,美豆压榨利润升至3.08美元/蒲式耳,已经连续4周回升,并且仍处于年内的高位水平。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利于支撑美豆压榨消费维持在高位。
然而,美国大豆压榨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由于该产业对政策的依赖性较高,目前美国环保署尚未确定小型炼油厂的豁免尺度,如果豁免尺度放宽,或削弱生物柴油需求的增量。此外,特朗普政府延续的“45Z税收抵惠政策”虽然对本土生产有利,但需要政策保持稳定性。
总体来看,美国大豆压榨产业在生物燃料政策的催化下进入了从“需求爆发到产能匹配再到利润驱动”的扩张周期,7月压榨量创新高充分印证了这一趋势。然而,政策执行尺度、豆粕区域性过剩风险以及中美贸易谈判等因素,仍然是影响该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
不利天气推迟南美播种进度
随着南美2025/2026年度大豆播种窗口即将开启,巴西核心大豆产区马托格罗索州在关键的播种季前,正遭遇严峻的天气挑战,这可能导致大面积播种延迟,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近期虽有降雨,但雨量极小,无法满足田间作业需求,该州当前土壤湿度已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如果9月16日之前仍无有效降雨,土壤旱情加剧将迫使农民延期播种。
目前,天气模型给出的信号较为模糊,太平洋冷水区的状态与去年未达标的“弱拉尼娜前兆”极为相似,这进一步增加了后期天气变化的不确定性。不过,阿根廷和巴西南部的环流情况略好于去年,或带来更稳定的雨季。然而对马托格罗索州而言,即便9月下旬以后迎来有效降雨,也会严重压缩大豆的生长期。
此外,欧洲和美国的模型一致预测未来15天降雨极度不足。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模型也警示雨量不足以支撑播种,这与去年干旱天气的开局情况相似。巴西国内更有机构将2025/2026年度马托格罗索州的大豆产量预估下调至4710万吨,同比下滑7.2%。这是该州大豆产量预估3年来首次跌破4800万吨,延迟播种压缩生长期是主要原因之一。
马托格罗索州的播种困境并非个例。目前,巴西农户普遍考虑9月中旬之后才下田播种,以寻求获得更好的天气安全保障。未来天气变化情况将决定播种等待的时长,也让巴西农户的播种决策充满风险。而播种决策与最终的收成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巴西本年度的大豆产量能否实现创纪录的丰产,也为全球大豆市场供应增添变数,由天气变化引发的风险升水存在累积的可能性。
总体来看,美豆市场正深陷单产下调预期与出口疲软的拉锯战。压榨需求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市场提供了支撑,然而却面临着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南美播种延迟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触发天气风险升水。
短期内,美国农业部9月报告下调单产的预期依旧对美豆价格起到支撑作用,但美豆出口所面临的困局以及巴西大豆丰产的预期,压制了美豆的反弹空间,使得美豆期价震荡运行的格局难以改变。从中长期来看,仍需重点关注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南美播种期的天气状况,以及美国生物燃料政策的执行力度,这些因素都将对美豆市场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作者单位:宝城期货)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