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产业链企业在市场高波动下的应对之策

2025-08-12 07:20:25
期货日报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收藏举报
— 分享 —

近期,黑色系价格波动加大。在“反内卷”政策的持续作用下,黑色产业链格局正经历新一轮重塑,供需格局中潜藏的深层次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凸显。围绕当前市场面临的供需失衡挑战、企业经营压力及应对路径,期货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产业企业及业内资深人士。

政策东风:从去产能到“反内卷”的战略跃迁

记者经过梳理发现,黑色商品价格自2021年下半年见顶回落,到现在已经下跌了4年。与上一轮下行周期不同,本轮黑色产业链下行主要是需求走弱造成的。一方面,本轮行业周期性见顶时间与地产行业的见顶时间基本同步;另一方面,2021—2024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年均下降幅度为 3.99%,而粗钢产量年均下降幅度仅为1.4%。

“在需求总量持续下降的过程中,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估算结果显示,建筑业用钢占比从2021年的63.5%降至2024年的57%,制造业用钢占比则从36.5%回升至43%。新兴行业用钢需求迅速增加,风电塔筒、光伏支架、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拉动了特种钢需求的增长。另外,因原料让利,本轮下行周期中,钢厂亏损的时间相比上一轮要短,且亏损幅度要小。” 陕西地区一家钢厂工作人员直言。

据该人士介绍,2015—2016年长流程钢厂螺纹钢利润均值为74元/吨,2023—2024年为93元/吨。同时,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流程钢厂的成本曲线高于长流程钢厂,对长流程企业形成了保护。虽然2025年上半年钢材价格持续下行,但因煤矿大幅让利,长流程钢厂利润大部分时间在150~300元/吨波动。铁水产量一直居高不下,而粗钢产量下降,基本由短流程钢厂减产贡献。

基于钢材需求结构的变化,近几年钢厂在生产方面也进行了调整。据常年深入钢厂一线的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介绍,钢厂重点增产高端钢材品种,如针对新能源汽车,增加高强钢、硅钢、镀锌板等品种的生产;针对风电、光伏装机,扩大风电塔筒用中厚板、压力容器钢、耐腐蚀合金钢等品种的生产;针对下游的轻量化和自动化需求,开发轻量化家电面板用不锈钢、高精度公差船板等品种。在生产上,则采取以需定产的策略,大部分钢厂都不压库存,而是根据订单情况来安排生产。钢厂高炉日均铁水产量数据可以作为判定需求的领先指标。

“从我们和同行的交流来看,近年来,钢厂的生产调整可以概括为‘削减建筑用钢,增加制造业用钢;控制普钢规模,增加高端特钢规模;加快低碳改造,扩展绿钢市场’。”江苏一家国有钢厂人士说。

华北地区一家钢厂人士表示,需求欠佳、贸易保护加剧,行业利润率下降,陷入“越竞争越亏”的恶性循环。此外,2025年上半年名义GDP增速(4.25%)低于实际(5.3%),此时出台“反内卷”政策,是应对经济转型期结构性矛盾、修复市场秩序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6月,在“反内卷”政策预期的带动下,黑色板块开始上涨。

本轮“反内卷”绝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简单翻版。其核心逻辑从单纯“去产能”转向通过政策促进技术升维、绿色转型与产品迭代。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与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政策试图破解“越竞争越亏损”的行业魔咒。

7月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次强调“反内卷”。黑色板块显著上涨,究其原因,市场对钢铁、煤炭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的预期得到强化。本轮上涨具有明显的预期推动特点:一方面,“反内卷”政策当下仅确定了大方向,各行业的细则尚未出台,更谈不上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本轮上涨过程中盘面变化快于现货,作为本轮反弹龙头的焦煤,主力合约对现货的升水幅度一度超过200元/吨,钢材、铁矿石等品种的贴水幅度也明显收窄。

高波动之惑:盈利稳定性、生产决策等受影响

近两个月,黑色板块波动率明显加大。7月初受“反内卷”政策预期影响,黑色板块集体上涨,焦煤现货价格自低位累计反弹44.5%,钢材、铁矿石价格的反弹幅度也超过10%。7月底,因重磅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小于预期,加上美联储议息会议呈现偏鹰基调,黑色板块随即大幅下跌,焦煤主力合约单周跌幅超过16%,现货价格跌幅也有7%。

一位不愿意署名的钢厂人士告诉记者,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产业链盈利稳定性、生产决策和风险管理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价格波动的加剧导致钢厂生产策略分化,长流程钢厂因吨钢利润较好,主动压产意愿不强,铁水产量一直处在高位。短流程钢厂则根据利润变化快速停复产,如6月下旬至7月初,谷电(时段)进入亏损状态,电炉钢厂产能利用率降至50%附近,近几周随着利润的恢复,产能利用率回升近7个百分点。

“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对下游原料补库行为产生影响。2025年以来,钢厂原料低库存成为常态。6月初我们在北方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钢厂的铁矿石库存维持在1~2周(用量),煤焦库存在2~7 天(用量)。但7月价格的大幅反弹刺激了下游的补库行为,钢厂原料库存不同程度回升。而且价格的大幅反弹也刺激了钢材和原料端投机需求的回升。”刘慧峰说。

上述钢铁行业人士认为,在终端需求持续走弱的背景下,钢材价格的大幅波动也给下游的生产经营决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7月制造业 PMI 新订单指数为49.4%,表明价格的上涨向下游制造业传导并不顺畅。钢材下游行业普遍采取先接订单,之后根据交货周期再去采购原料的方式,这一模式之下,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将严重侵蚀制造业的利润。

同时,他提到,面对价格高波动的状态,产业链探索出了一套生存策略。

上游资源端,建立动态产能调节机制。比如,当焦煤盘面升水200元/吨时,煤矿启动分批套保操作;当焦炭利润跌破50元/吨,且库存高企时,焦化厂主动减产。此外,内蒙古某焦化厂也通过“长协保底 + 现货机动”的采购模式,成功平滑了2025年焦煤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

中游钢厂端,金融工具成为企业稳定盈利的“法宝”。山东某钢厂开发出动态模型,铁矿石价格波动率超过25%时,套保比例提升至60%,而钢材价格大幅下跌时,则降低铁水产量,转售钢坯。更创新的是,与汽车厂签订“热卷期货价+固定加工费”合同,彻底转移价格风险。

下游用户端,借助金融衍生品构建“护城河”。江苏某工程机械企业通过在销售合同中植入“钢材价格联动条款”,将原料波动传导至客户端;广东某家电企业用“期货+期权”组合,成功锁定钢材成本。此外,专业贸易商正转型为“价格保险服务商”,通过基差点价、含权贸易等工具实现服务增值。

一家中厚板贸易商向记者阐述了他们应对此轮行情的具体做法。该企业对下游供货主要采取先期招标、远期交付的方式。企业计划于2025年10月签订10万吨招标合同,并在2026年5月之前分3批向下游交货,整体交货期较长,企业担心其间中厚板价格上涨侵蚀利润。与此同时,由于盘面波动较大,他们担心一旦进行买入套保操作,价格可能受情绪影响,而出现短暂下跌行情,那么企业就会有追保的风险。

鉴于此,该企业结合热卷基本面现状和盘面贴水情况,制定了“期货盘面套保+三领口看跌期权”策略。具体做法是,在热卷2601合约上建立25%仓位,其余仓位放在2605合约上。考虑到增值税影响的套保量为10万吨×0.88=8.8万吨,即在2601合约上建仓2200手、在2605合约上建仓6600手,且2601合约建仓价格设定在3200元/吨附近。同时,买入行权价为3150元/吨的看跌期权,同时卖出行权价为3500元/吨的看涨期权和行权价为2950元/吨的看跌期权,以减少期权交易费用。期权策略可以保证当价格跌至2950~3150元/吨的区间时,企业最大亏损幅度控制在50元/吨。

“从7月以来热卷盘面和现货价格走势来看,企业成功规避了此轮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该企业人士说。

江苏富实数据研究院院长蔡拥政建议,要高度重视“反内卷”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对下半年“反内卷”政策力度较大的品种行业要区别对待。例如,原燃料端,注意不同品种“反内卷”政策的内容和落实“反内卷”政策影响大、价格看涨预期强的品种,适当提升套保比例;成材端,螺纹钢、线材产能利用率受地产等需求影响,近年持续偏低,可能是“反内卷”的重点品种。

 

来源:期货日报网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99期货。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99期货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

24小时热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