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疆红枣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07-22 08:40:21
期货日报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收藏举报
— 分享 —

供给侧:

产能波动与库存调节的博弈

种植面积:从持续扩张到理性调整

2004年起,在政策扶持与可观种植收益的双重驱动下,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红枣产区,红枣种植面积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2017年起,由于供应过剩问题日益凸显,红枣价格大幅回落,新疆红枣种植行业步入调整阶段。

2017—2022年是去产能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植收益持续下滑,枣农纷纷选择砍树,转而种植其他作物,或者直接放弃枣树的管理,导致非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加速缩减。经过一系列调整,红枣有效种植面积逐渐趋于稳定。即便到了2022年,尽管种植面积缩减的速度有所放缓,但弃耕、套种等现象依旧存在。

2023年进入局部调整阶段,极端天气导致部分枣园的枣树死亡,对当年产量造成影响。2024年,红枣价格上涨,天气状况好转,刺激枣农加大种植管理投入。

图为中国红枣种植面积(单位:万公顷)

图为中国红枣产量(单位:万吨)

从供应角度来看,种植面积的波动直接导致红枣产量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市场价格。当种植面积增加时,产量上升,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往往有下行压力;而当种植面积减少时,产量下降,市场供应减少,价格可能上涨。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合理的种植面积调整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淘汰一些低产低效的枣园,保留优质枣园,能够提高红枣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单产波动:气候风险的显性化冲击

近几年,新疆异常天气频繁出现,给红枣单产以及品质带来了显著冲击。

2021年,红枣坐果期遭受长时间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枣树正常授粉及坐果过程,致使坐果率急剧降低,最终导致红枣产量大幅下滑。

2022年,红枣整个生长期天气状况良好,光照充足、降水适中,适合枣树生长发育。当年红枣产量处于正常水平,与往年相比无明显波动。

2023年,极端低温与高温天气相继来袭。春季的低温天气对枣树生长造成极大影响,枣树树势显著转弱,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因低温而导致枣树直接死亡的情况。坐果期间,高温天气接踵而至,进一步加剧了落果现象。恶劣天气叠加,最终导致新疆红枣产量同比明显减少。

2024年,情况有所好转,实现恢复性增产。全年天气条件适宜,枣农在种植过程中强化枣树管理,施肥、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均落实到位。然而,在红枣膨大期出现多雨天气,降水过多致使红枣出现裂口和霉腐等情况,进而导致红枣品质下降,商品率较往年下滑10~15个百分点。

长期来看,红枣的生长周期较长,从5月持续到10月。在生长过程中,高温、冰雹、降雨等灾害频繁发生,使得红枣单产波动成为一种常态。

库存周期:“蓄水池”效应与市场平衡

红枣因其特殊的物理属性,在农产品中具有显著的库存调节优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储存条件要求较低。干枣在满足基本的防潮、防虫条件下,可于常温环境中储存1~2年。若将干枣存放于0~5℃的冷库环境,其存放时长可大幅延长至5年。此外,若干枣经过进一步加工,如烘干处理或采用先进锁鲜技术,其保质期还可延长2~3年。这一特性使红枣能够有效应对产量的季节性波动,并灵活满足不同时段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发挥其“蓄水池”功能,在红枣市场的供需调节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储存成本分层化。优质枣(如一级枣)多入库进行低温冷藏处理,以维持其新鲜度与品质。随着储存时长的增加,其成本亦随之上升。相比之下,等外枣作为低等级原料,价格敏感度较高,在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价格优势。由于储存成本的增加会压缩利润空间,所以枣农通常选择短期内抛售,以尽快回笼资金。

近年来,红枣供应呈现过剩态势,叠加红枣本身耐储的特性,每一个产季未能及时出售的红枣便会形成跨年结转库存。在丰产年份,红枣产量大幅增加,市场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此时,库存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能够有效吸收过剩的供给,避免红枣价格因供过于求而出现暴跌。在减产年份,红枣供给量减少,形成市场缺口。此时,隐性库存显性化,陈枣库存便会释放出来,填补市场缺口。例如,2021年,在减产预期下,贸易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抛售陈枣,这一行为有效抑制了价格的过度上涨。库存的“削峰填谷”功能,使得红枣供应端抗波动性较强,能够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维持相对稳定的供应。

需求侧:

弹性分化与场景重构

消费弹性:非必需品的价格敏感性

红枣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其消费特点与其他生活必需品存在显著差异。在消费弹性方面,红枣需求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当红枣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对其需求量会明显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红枣并非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在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很容易选择其他替代品,如核桃、杏仁等坚果,或者其他水果,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场景分化:节日驱动与健康升级

在消费场景方面,红枣消费集中在节假日和礼品市场。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红枣作为一种传统节日食品,常常被用于制作各种节日美食,如年糕、粽子等,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同时,红枣也常被作为礼品赠送,在礼品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在其他时间,红枣需求相对平稳,以日常食用为主。

外部环境对红枣消费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红枣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对红枣等非必需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此时,消费者不仅会购买更多红枣用于自己食用,还会将其作为礼品赠送他人。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消费能力减弱,会更加注重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对红枣等非必需品的需求减少。

品级分层:结构性矛盾凸显

2024年红枣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加剧了不同品质红枣的市场分层,形成“高端滞销、低端紧俏”的割裂格局。高品质红枣价格较高,使诸多消费者持观望态度,进而导致其流通速度减缓、成交量偏低、库存积压;低品质红枣价格低廉,契合部分消费者需求,出货情况良好,货源较为紧缺。

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偏好存在差异,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高收入群体注重品质,愿意以较高价格购买高品质红枣;低收入群体更看重价格,倾向于选择低品质红枣。此外,2024年红枣品质整体较高,高品质红枣供大于求,低品质红枣供应较少,但需求相对稳定。

这种不同品级红枣在市场表现上的差异,在价差方面也有明显体现。以河北市场为例,往年特级与一级红枣的价差通常维持在1~1.5元/千克,然而在2024年,两者价差大幅缩小,几乎处于平水状态。价差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2024年不同品质红枣市场供需结构的异常变化。

结论与展望:

破解供应过剩与需求分化的双重挑战

新疆红枣产业面临“高供给弹性”与“低需求弹性”的结构性矛盾。供给方面,种植面积的波动、单产的不稳定以及库存调节的复杂性,使得产业供给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需求方面,消费的价格敏感性、场景分化以及品级分层所带来的结构性矛盾,都对需求形成了制约。

红枣期货的上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在供应端,政府联合期货公司大力推广“保险+期货”模式,为枣农的种植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当市场价格较低时,农户能够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从而确保收入稳定,这也有助于稳定产业供给。红枣仓储企业和贸易商可依据红枣期货市场的仓单状况及价格走势,合理规划库存。当期货价格处于高位时,可适当削减库存,通过期货市场交割获取利润;当期货价格较低时,通过在期货市场买入红枣期货合约,锁定原材料采购价格,稳定生产成本,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产品价格,减少因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的终端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新疆红枣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多管齐下。在供给侧,应加强对种植环节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枣树抗灾能力,稳定单产。同时,进一步优化库存管理体系,更加精准地掌握库存信息,提高库存调节效率,避免库存积压或短缺现象的发生。

在需求侧,应加大红枣产品研发力度,拓展消费场景。除了传统的节日食品和礼品市场,可开发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红枣深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红枣产品附加值,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打造差异化品牌,提高消费者对红枣品牌的认知度。

 

来源:期货日报网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99期货。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99期货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

24小时热点

暂无数据